华为动力学:“狼文化”与“灰色领导思想”
来源:商学院 编辑:数字音视工程 2009-02-28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询

所在单位: | * |
姓名: | * |
手机: | * |
职位: | |
邮箱: | * |
其他联系方式: | |
咨询内容: | |
验证码: |
|
就在前不久,华为相关人士透露,华为计划2 0 0 9 年上半年分别推出采用Google Android开放操作平台和诺基亚Symbian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
有评论说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转变。对智能手机的投入,是迫不得已还是看到新的机会?又要如何参与到智能手机终端领域的竞争中去?至少有一点我们能猜到,就是华为一直沿用的“低价”策略。
20年来,华为一直在人们的眼前、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有兴奋、有伤感,或者还有他复杂情绪。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浩瀚海洋里,一批批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起来了,又倒下了—唯独华为,稳健成长,狂飙突进,销售超过千亿元,并真正成长为中国少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
华为凭什么?
似乎用几页纸说清“华为凭什么”的证据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但我们愿意试着“按词索骥”找些什么于未来有益的点滴。
内部扩张术
关键词:华为基本法、IPD、狼文化
基本法、IPD—“把企业思想的循环过程固化下来,形成动力机制”
2008年2月,华为给为自己做了10年管理咨询的IBM咨询师们送行。
由于长期密切的并肩作战,在送别现场,华为一位副总失声痛哭。尽管对IBM来说,这只是一个商业咨询项目,但对华为而言,却意味着脱胎换骨。华为的这场变革始于1998年,当时,中国的国企改革措施进入深水区,包括职工代表大会、承包制、厂长负责制等一系列改革已经基本上失败了,华为必须从全球视角寻求一个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管理模式。对于华为来说,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分配在研发和市场两边,管理人员占的比例比较少,如果不能实现从客户需求到研发、再回到客户的端到端的管理,企业只能随着规模扩张而崩溃。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