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显示产业化:电影成熟 电视青涩
来源:中国数字音视网 作者:windy 编辑:数字音视工程 2010-09-29 00:00:00 加入收藏
3D内容的拍摄、制作是3D电视产业链的第一个环节,也是3D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环节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和市场现况,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话题。为此,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该领域的专家——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技术总监王亚明。在王亚明看来,3D应用领域真正进入商业化应用的只有电影,电视离商业化应用还相距甚远,但他同时认为,3D在电视领域的应用市场是一个比电影更为广阔的大众市场。
“3D商业化应用的只有电影”
记者:从去年的BIRTV展到今年的CCBN展再到刚举行的NAB展,“见证”3D时代开始的索尼,向外界透露出这样一个信号:目前索尼关注的领域更加前沿也更加多元,在所有产品线的布局中,3D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筹码。在您看来,3D技术在全球乃至中国的应用是否已经驶入快车道?
王亚明:事实上,在3D的应用领域中,真正进入商业化的只有电影,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谈不上产业化。
目前来看,3D电影从拍摄、制作到放映,已经打通了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从技术上来说,3D摄像机就是通常用来拍数字电影、电视的摄像机,真正的技术含量体现在辅助拍摄器材上,进行3D拍摄时通常是将两台摄像机安装在一个机架上同时拍摄对应左右眼的画面。而3D放映设备已经有了成熟的产品,例如索尼推出的4K数字放映机,可以通过安装3D镜头选件的方法实现单机3D放映。从技术标准上来说,虽然3D电影和3D电视一样还没有正式的技术标准,但已经有DCI等标准存在,因此就发行3D版的影片而言,只是需要发行几个不同3D放映技术的数字版本而已,这是现实的情况。
记者:电影《阿凡达》应用了8台索尼HDC-F950摄像机进行首拍,该摄像机与拍普通电影用的设备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王亚明:主要不同是更要求体现便携的特点。2003年,著名导演卡梅隆和3D机架的研发者佩斯要求索尼帮助研发便携式3D摄像机,以方便拍摄3D电影的运动场面,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易满足的要求。索尼采用的方法是将摄像机的成像器件分离出来,仅把两个成像器件组件和镜头安装在3D机架上,其他部件则另行放置,最终使拍摄设备的重量大约减轻了一半,满足了卡梅隆和佩斯的要求。
“3D电视目前还谈不上产业化”
记者:和前两年各电视台进行试验性3D转播相比,2010年,体育赛事的3D转播数量将倍增,国际足联也宣布2010年世界杯将成为首届3D世界杯,有25场比赛进行3D转播。今明两年,欧美亚不少国家都将推出3D电视频道。在前端拍摄、制作设备厂商方面,美国的PACE公司、3ality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松下公司都推出了相应的3D拍摄、制作设备;在终端厂商方面,索尼、三星、松下等一线消费电子厂商都计划或已经推出应用3D技术的电视、碟机、游戏机和笔记本等。有观点认为,2010年是3D电视元年,您是否认同?您怎么看待3D电视的产业化应用?
王亚明:3D电影已经进入收获阶段了,在票房上就可以看到3D电影的收获,但电视还没有进入这个阶段。首先,针对3D电视广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播出标准,各国的3D电视广播应用都处于试验阶段。之前国外的3D电视直播节目也多限制在酒吧、剧场等特定场所放映。其次,对于3D电视来说,从拍摄到制作再到显示,现有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要更新和升级大部分产品。尽管两三年前在日本、韩国市场,消费者已经能买到3D电视,但3D电视销量并不大,参与厂家也不多。所以,即使在今年CES上很多厂商都展示了3D的相关产品,但我们也不敢说3D电视已真正进入产业化运营阶段。
“3D电视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大众市场”
记者:在您看来,还没有进入产业化运营的3D电视市场,其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
王亚明:相比3D电影,3D电视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大众市场。包括索尼在内的厂商需要面对的是培育3D电视市场的问题。索尼在3D电视拍摄和制作领域,研发了新的小型箱式摄像机、光纤藕合器、3D切换台、3监视器等设备,还有使用电子系统进行视差矫正的3D处理器(3DBOX)。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