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二战后日本安防企业飞速发展报告
来源:中安网 编辑:ann 2012-09-24 00:00:00 加入收藏
日本安防企业是中国安防市场上外资品牌的主力军,许多企业一直都是市场的领导者。他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监控、CCTV镜头和防盗报警领域。安防制造的关键元器件和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从而在中国市场奠定了难以撼动的地位。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9级大地震,继而引发海啸。此次地震和海啸,重创了日本本土电子制造业,也给安防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波,首当其冲的是掀起CCD芯片涨价的恐慌。
一场地震为什么能波及到安防行业?这是因为,在安防行业,日本企业基本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掌握着安防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中国安防制造企业许多核心元器件都依赖日本进口,以CCD为例,国内企业使用的CCD芯片大部分为SONY产品,其次是SHARP产品。此外,防盗报警厂商生产红外探测器的重要元器件干簧管也是以日本产品为主导。
此次地震中心附近的仙台和福岛,是日本半导体制造的聚集地,集中在该地区的索尼和东芝等国际巨头的多家半导体工厂在地震的影响下被迫关闭;干簧管重要供应商OKI(日本冲电气公司)位于日本东北部地区的半导体工厂也受到巨大影响,由于距离震中心较近,OKI宫城半导件厂的扩散炉玻璃管发生破裂,也被迫停产。
有人曾经开过这样一个“玩笑”:如果日本索尼和夏普停止供应CCD,中国所有监控摄像机厂家可能一夜之间全部停产。这话尽管说得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日本安防产业的集群优势
多年来,在中国安防市场上,蜂拥着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上百个国外品牌,它们基本可分为五大“品牌系”——日本系、北美系、欧洲系、韩国系、以色列系。
日系安防企业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集团军之一,代表企业有松下、索尼、日立、三洋、JVC、夏普、腾龙、CBC、PENTAX(宾得)、奥林巴斯(长野镜头)、FUJINON(富士能)、Tokina(图丽)、精工、西科姆、艾礼富、TOA、爱峰等。
经过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安防日企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监控、CCTV镜头和防盗报警等领域,尤其是在监控领域,奠定和形成了难以了撼动的市场霸主地位。
像日本许多高科技企业一样,日本安防企业掌握着安防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元器件的话语权。这一点,此次日本地震海啸带来的安防冲击波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监控市场,松下、索尼、日立、三洋、JVC等一直都是市场的领导[无段落样式]正文一级标题者。而且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都十分稳健,很少有大起大落的。
近年,欧美安防巨头在中国市场尽管来势凶猛,但有些发展并不是十分顺利,而且变故颇多,有些甚至淡出人们的视野,有些则被收购。但我们熟悉的这些日本安防企业,却几乎没有一家出现变故,可谓顺风顺水。
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我们熟悉的这些日系安防企业,大都不是专业的安防公司,比如松下、索尼、日立、三洋、JVC,都是知名的电子、家电、电气企业,安防只是他们业务的一部分。而腾龙、CBC、奥林巴斯、富士能、图丽、精工等镜头厂商,也大都原本是做相机镜头的,切入CCTV镜头制造,只是他们产品应用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但他们在安防行业都有不俗的表现,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日本安防企业进入到中国市场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中国的监控产业就是在他们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早期银行安装使用的监控摄像机大都是松下的产品,松下摄像机曾经占到金融系统30%以上的市场份额。
日本安防产业发达,形成强大的集群优势,在市场赢得了较高的美誉度。也因此,多年来中国安防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假冒的“日本品牌”,这些品牌打的大都是“擦边球”,在宣传推广中往往冠以“日本知名品牌”的名号来吸引和误导消费者,让人真假难辨,实际上有些品牌在日本根本不存在的。但从这种现象足以看出日本安防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
雄居产业链最上游,赚取高额利润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核心和关键技术的研发,需要巨额的资金作支撑。但投入高,回报也高。
纵观日本安防企业,在中国市场基本处在产业链的最上游。如果把安防技术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雄居金字塔塔尖的,是松下、索尼等少数日本安防企业。
因为掌握着CCD等核心技术,再加上处在塔尖的企业少之又少,基本不会受到恶性竞争的困扰,因此稳稳地赚取着高额利润。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比其他企业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研发中,这样就形成了“高投入——掌握核心技术——赚取高额利润——投入资金再研发新技术”的良性循环。
我们拿监控摄像机为例,摄像机主要由CCD(或CMOS)、DSP和镜头组成,CCD(或CMOS)的主要功能是采集图像,DSP的功能主要是处理图像,都属于摄像机的关键技术。目前能真正掌握DSP技术的安防企业不多,而掌握CCD技术的更是屈指可数。目前CCD资源主要由日本企业垄断,国内摄像机厂家采用的大多是SONY和SHARP的CCD芯片。
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发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当年台湾敏通为研发DSP处理器就投入上亿元。
就摄像机技术而言,目前中国企业在中低端CCTV镜头上还有一定的优势,但利润较高的高端镜头,基本都由日本企业垄断。
在摄像机的关键元器件DSP尤其是CCD上,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内摄像机厂商无论在资金还是在技术上,都还没有研发CCD甚至DSP的能力。而且SONY和SHARP两大巨头在这一领域已经基本形成了垄断的优势,几乎没有再允许其他厂家进入的机会。
平时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监控行业,实际上不仅在监控领域,在防盗报警领域,许多关键元器件也掌握在日本[无段落样式]正文一级标题三级标题企业手中,防盗报警厂商生产红外探测器的重要元器件干簧管也是以日本厂商为主导。
CCTV镜头:日系品牌一枝独秀
提起CCTV镜头,业界首先想到的是日系品牌,TAMRON(腾龙)、FUJINON(富士能)、Tokina(图丽)、AVENIR(精工)、Computar(CBC)、PENTAX(宾得)、Olympus(奥林巴斯),无一不是为业界所熟知的CCTV镜头佼佼者。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镜头产业最发达,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但德国镜头厂商只专注于照相机镜头,很少涉足CCTV镜头。善于捕捉商业机会日本镜头厂商,看准监控市场的发展前景,大举进军监控行业,在CCTV镜头领域形成霸主地位。日本镜头目前在全球CCTV镜头市场占有60%以上的份额,而十年前,这一份额更高达90%,几乎没有对其造成威胁的竞争对手。目前,CCTV镜头世界一流品牌基本都集中在日本,市场竞争也基本在他们之间进行。
TAMRON腾龙近年中国市场的发展最引人注目。腾龙是世界三大CCTV镜头品牌之一,以非球面技术而著称,以成像质量好、体积小巧、通光量大而享誉业界。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清监控需求,腾龙又率先推出了300万像素高清镜头。腾龙创立于1952年,已有近60年的发展史。但腾龙的历史还不算长,我们再看看其他镜头厂商,富士能(FUJINON)公司创立于1944年,PENTAX(宾得)创立于1919年,Olympus(奥林巴斯)创立于1919年。日本许多镜头厂商,几乎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日本镜头厂商在传承工艺的基础上,技术不断发展和提升,始终引领着CCTV镜头技术发展潮流。
监控摄像机:日系品牌独占鳌头
在监控行业,看摄像机技术发展趋势,基本是看日本企业的动向。人们总是喜欢从松下和索尼的产品和技术上,探寻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每次行业展会上,松下、索尼等摄像机厂商的一举一动,都牵动行业的神经。日本企业可以说是CCTV摄像机技术发展的“晴雨表”。540线、560线等代表行业发展水平的监控摄像机都是松下和索尼先推出来的。
日本的监控摄像机技术为什么发达?这可能跟日本深厚的影像技术根基有关。众所周知,早在许多年前,松下、索尼等生产的摄像机就是国内各大电视台的首选;日本的相机产业也一直引领着行业发展潮流。监控摄像机不过是这些相关技术应用领域的延伸。
就监控摄像机而言,不但CCD被日本企业控制,就连一体化摄像机机芯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也被日本企业占据。中国一体化摄像机机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为索尼、日立、CNB、LG四大品牌占据,占有率约为65%-70%,日产一体机机芯除了SONY、HITACHI外,还有三洋、松下等。
那么,日本企业生产的监控摄像机质量为什么如此过硬?我们以索尼为例,据专业人士透露,索尼公司一般会将最好的CCD留给自己用。如果按上市时间将索尼CCD划分为四类,那么一般情况下索尼公司的策略是:一类自己用(往往是最新推出的升级换代产品),二类供应日系厂商用,三类供应韩系和台湾系厂商用,四类才供应中国大陆厂商用。这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国产摄像机质量比不上日本产摄像机了。
日本一向有“影子帝国”之称,其在海外的投资规模十分惊人,已经构成了海外的“第二个日本”。早在20世纪末期,日本就开始将部分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中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地都成为日本低端制造业的输出地。但日本往往会将高端制造业保留在本土,比如芯片和精密光学仪器。这是日本企业的精明之处。
防盗报警和报警服务,日企仍居要位
除了监控和CCTV镜头外,日本安防企业在防盗报警和报警服务方面也颇具实力。
防盗报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株式会社日本傾儗僼丅姅幃夛幮擔杮傾儗僼创立于1935年,至今已有76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最知名的防盗报警产品制造商之一。尽管“艾礼富(ALEPH)”商标之争一直沸沸扬扬,但艾礼富见证和推动了中国防盗报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并与美国安定宝、C&K(现Honeywell)、DS(现BOSCH)、加拿大枫叶等一起,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株式会社日本傾儗僼先后在深圳和苏州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工厂,并成为其在中国的主要生产基地。
日本的报警服务业十分发达,日本规模最大的报警服务企业西科姆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安防报警服务公司,其在日本国内的联网报警用户超过130万户,在日本以外有超过50万用户,年营业超过50亿美元。早在1992年,西科姆就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成立了西科姆(中国)有限公司,将报警服务运营模式带到中国。截止目前,西科姆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广州、西安、南京、杭州、武汉、青岛、深圳、沈阳、成都、重庆和南宁等国内主要城市建立了超过20个分公司或办事处。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规模超过西科姆的报警服务公司只有美国ADT等。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安防企业的市场渗透有时就像水银泄地一样无孔不入,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取利润的机会。
本土化,日企如鱼得水
纵观外资安防企业在中国,基本推行的都是本土化策略。在这方面,日本企业做得尤其炉火纯青。
日本安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策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人才本土化。大多数日资安防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董事长、总经理或重要部门的课长等高层都由日本国内直接派遣,其他一些重要职位则会在中国国内招募,在中国招募的职员普遍学历比较高,基本都会讲流利的日语,相对也比较年轻。而派到中国的日籍高管,由于敬业和用心,一般很快就会成为“中国通”。
二是生产本土化。为贴近中国市场,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大多数进入中国市场的日资安防企业都在中国建立了工厂,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如腾龙在佛山建立了工厂,精工和奥林巴斯分别在深圳建立了工厂,日立在上海建立了工厂,索尼在东莞建立了工厂,松下在苏州建立了工厂等。有些甚至成为其“世界工厂”——不但生产供给中国市场需要的产品,还承担供给全球市场需求产品的生产,如腾龙佛山工厂已扩大成Tomron全球生产基地,每年平均有90%的产品供给国际市场;松下苏州工厂已经成为松下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除芯片和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产品在日本生产外,通用CCTV监控产品基本都是苏州工厂完成生产的。
三是人文本土化。日本是礼仪之邦,因此在商界深得敬重。再加上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因此日本企业比西方国家企业更容易深悟和领会中国文化,因而也更容易融合,并在融合中获得商业机会。许多日本企业喜欢研究中国的《孙子兵法》,并将《孙子兵法》运用到企业管理和经营中,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是研发本土化。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日资安防企业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产品直接在中国研发的约占一半左右。因此许多日资安防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把握得十分准确。即使没有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来调查和研究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或者广泛搜集和听取代理商、工程商或用户对产品的意见,然后将这些意见反馈给日本研发中心,日本研发中心会根据这些反馈来研发和生产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
在所有外资安防企业中,日本企业的本土化做得最好。这或许就是日本安防企业在中国能够获得稳健发展的重要原因。
持续创新,“百年老店”常盛不衰
打造“百年老店”,可以说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追求和愿望,但实际上真正能够持续发展百年并且一直保持辉煌的企业并不多。但通过梳理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日本企业中不乏“百年老店”。如日立创立于1910年,夏普创立于1912年,松下创立于1918年,索尼创立于1946年,三洋创立于1947年。像前面提到的一些镜头厂商,也大都有50年以上的历史,腾龙创立于1952年,宾得和奥林巴斯更早,都创立于1919年。
日本企业为何能够经久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因而才能创造出持续辉煌的奇迹。其实,进入安防领域本身,就是他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哪里有商机,哪一领域有发展前景,哪一行业利润空间大,就向哪一领域开拓。
日本是一个岛国,本国市场有限,因此必须放眼全球市场,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许多日本企业对此都有深刻的认识。日本企业普遍奉行“质量无国界”理念,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开拓和占领全球市场,就必须靠先进的技术和过硬的品质。因此,日本企业的品质管理享誉全世界。
日本安防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十分重视技术研发,并且舍得在高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资金。如果固步自封,相信日本安防企业不会有今天的辉煌,就是再优秀的企业也会被市场淘汰。而且日本安防企业在精细化管理和品质管理上堪称典范,这就为产品品质提供了保障。多年来,日本安防企业在技术上坚持不断创新,以日立为例,日立从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一体化摄像机机芯到现在,已经相继推出了9代DSP处理器。像松下和索尼,尽管在某些领域和技术上已经走在最前面,但仍然不会停下脚步,而是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己产品的内涵。
据调查,日本安防企业颇具忧患意识,开发新产品往往都是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原则,他们技术研发人员的思路绝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而是不断扩展和延伸。即使是专利产品,他们也不会躺在“专利”上高枕无忧。因此,日本安防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内总是不断有新产品推出。日本企业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日本安防企业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道理:在高技术领域,谁拥有技术,谁就拥有市场。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历久弥新,永葆青春。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