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首页
数字音视工程网

微信公众号

数字音视工程网

手机DAV

null
null
null
卓华,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我的位置:

share

2015年对ICT的发展趋势展望

来源:数字音视工程网        编辑:航行150    2015-03-05 11:05:47     加入收藏

  1. 前言

  目前,包括中兴通讯M-ICT战略在内的ICT概念实际上已经涵盖了ICT和Non-ICT两个领域,这源于不可阻挡的跨界力量。因此,未来的ICT世界必将精彩纷呈,其发展历程中的种种变数以及暂时的成功和失败都不会扭转大趋势、大格局的形成,身处其中的人们必将经受不断交织的惊喜和失落。总之,不坚持到最后就享受不到谜底解开的全过程,这也是中兴通讯为何倡导“CGO-Cool, Green, Open”理念的根因。此外,2015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即将见证M-ICT从“战略理念”到“逐步落地”的诸多应用实例。

  2. 不可阻挡的跨界力量

  人们仰慕飞行汽车,因为那是汽车技术和飞机技术的紧密结合,并在地面交通发生严重拥塞时有可能发挥奇效;人们关注3D打印技术,因为那是生产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紧密结合,可以随心所欲打印出所需的物品和作品……实际上,人们正越来越多依赖和仰仗神奇的跨界力量。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跨界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原本不甚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会、相互磨合,从而让创新的进程得以加速。

  放眼我们非常熟悉的ICT领域,IT和CT的跨界早已发生,可谓“润物细无声”。由于传统CT的显著特征是“软硬件垂直一体化封闭架构”,容易被厂家锁定,开放程度不够,性价比不高,运营商的CAPEX、OPEX和TCO长期居高不下……而基于IT简洁架构、以软件创新和经营为核心的互联网业务则发展得如火如荼,因此IT和CT相互借鉴进而实现跨界就成为大势所趋,并在未来若干年内将继续得到夯实。比如中兴通讯提出的M-ICT战略就融入了“移动互联Mobile Internet”、“万物互联Man-to-Man/Man-to-Machine/Machine-to-Machine”等关键元素。

  除了ICT领域内部的跨界外,ICT技术更多被其它“Non-ICT领域”所引用和借鉴。迄今为止,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了跨界和联姻,从而使本行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无穷的活力。举例,其一,“车联网”是物联网的一个分支,也是汽车技术和ICT技术的跨界;其二,“家庭云”就是智能家庭和云计算的跨界;其三,很多行业借助大数据提升效率、改进流程,并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四,很多行业大胆引入“互联网”思维,从而实现了“跨界颠覆”以及“弯道超车”,比如最新的“工业互联网”,其宗旨就是进一步激发生产力,重构全球工业体系,使其变得更经济、更清洁、更节能以及更安全。

  3. 服务为王 & 体验至上

  随着ICT技术的渗透和普及,“服务无处不在”乃至“服务为王”将进一步顺理成章。除了常规的人人交互外,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也将成为常态。不管是哪种应用场景,所有的服务最终是面向人。进一步说,再智能的机器也是服务于人,这是ICT产业在任何阶段都不能动摇的发展宗旨。根据马斯洛理论模型,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促使人们提出更更高级的服务需求,比如精神层面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突出,从而使“体验至上”的梦想得以实现。

  当然,五彩缤纷的服务依然会在不同层面得以提供:其一,互联网提供商依然会致力于人们的社交需求、网购需求以及快速信息获取需求等;其二,云服务提供商仍旧立足于将数据中心做大做强,让公有云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并通过进一步降低租赁费用,让更多的个人用户、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主得到实惠和便利;其三,各行业比如金融、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将进一步实施变革,让政府&企业网络变得更加开放和新颖,从而为国计民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外,尽管企业网和园区网各有侧重点,但“园企合一”的理念将会持续激发创新的动力,企业级数据中心也会成为ICT建设的焦点。其四,电信运营商依然会大力关注“流量经营理念”和“智能管道策略”,并且拥有雄心壮志降低CAPEX和OPEX以及TCO,致力于打破“剪刀差”的魔咒。同时,电信运营商也会矢志不渝进行“去电信化”,逐步向云服务提供商演进,至少在第一阶段会将自身打造成为“公私结合”的混合云提供商。

  4. ICT发展必须坚守灵魂和主线

  在ICT的新一轮发展历程中,务必坚守灵魂和主线:这就是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有机协同起来,坚决摒弃孤立发展的思路。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愿景是实现人人互通、万物互联,这无疑会诞生规模不一、性质迥异的数据,如果不依靠云计算的虚拟化和后台集中能力,这些数据最终形不成合力和平台,所以需要海量的云存储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这是第一步,也就是说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必须实现跨界。第二步,要实现有机的整合,必须求助于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工具,让数据的集成者和数据的源头输送者都能享受到“价值数据”给企业运营、政府管理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从而让使“数据金矿”变为现实。可以预测的是,大数据将从初始阶段的跟SaaS结合逐步过渡到和PaaS以及IaaS的紧密结合。总而言之,只有把各式各样的“垂直行业”通过云计算的手段有机整合起来,让各类数据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大数据才会凸显价值,也只有这样,“OneM2M/智慧城市/万物互联”才能真正落地。毋庸置疑,没有人愿意看到“数据孤岛”的形成。

  5. 关键的趋势列举和展望

  5.1 “云+端”协同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终端的数量必将越来越丰富多彩,除了当前主流的智能手机以外,其它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必将风起云涌、各领风骚。它们之间也会在应用场景上实现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智能手机也注定会演变成为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环境下的“微型控制中心”,并能够轻车熟路地驾驭各种应用程序。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用户和终端数量的积累,所有丰富的云资源都难以被消耗,所以业界将继续重视“云+端”生态链的发展。在云中,每天都有各种应用“上架”和“被下架”,无数的粉丝和忠实客户捧着各种终端津津有味、乐此不彼地享受着他们钟意的应用。

  5.2 “无线宽带+固网宽带”协同发展

  在宽带接入领域,5G技术正在崭露头角和小试锋芒,而下一代无源光网络的代表技术NG PON2,无论是标准还是核心技术,都在稳步推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固定宽带和无线宽带将会相对独立地发展,但在应用场景存在交叉和叠加的情况下,它们必定会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灵活、可靠、无缝的高速接入。

  与以往几代无线技术不同的是,“体验至上”将深刻影响到5G网络的顶层设计。具体说来,除了“更高的5G数据速率”、“在人口密集地区提供高质量5G服务”、“提供丰富多彩的5G终端设备”等基本保证外,5G将致力于支持“超快速响应”等应用(比如基于增强现实的“触觉互联网”),同时将3GPP、WIFI、M2M/IOT、D2D等多种制式进行无缝整合,打造一种极为和谐、不带任何歧视的“新型无线局域网”,让用户享受到行云流水般的完美体验。此外,针对核心层网络架构,SDN和NFV等技术也会占据相当的比重,和“新型无线局域网”实现端到端的的高效交互。

  5.3 “云+管”协同发展

  在逐渐消逝的纯CT时代,管道的“透明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业务层只要以合适的接口带宽和管道连接并提出粗略的需求,剩下的事情就交由管道。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也提“智能管道”的概念,具备所谓的“业务感知”功能,但实现起来总是不够酣畅淋漓,多数时候略显“捉襟见肘”。而在新一代ICT环境中,尤其是当云计算的应用如日中天的时候,由于“物理上的分布、逻辑上的集中”还有“虚拟机的迁移和管理”成为主流,管道(网络)需要做出深刻改变,需要建立全局视图,网络自身需要虚拟化来保证。云计算业务的“一键下单”和“迅速响应”要求网络不能拖后退,因此“软硬解耦、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虚拟化、网络功能虚拟化、开放流表、开放的南向和北向接口、网络应用程序”等概念就应运而生,实际上是依靠“顶层设计”解决了“业务”和“网络”长期以来两张皮的问题,走出了“网络自动化严重滞后于云业务自动化”的窘境和困境,同时将网络的硬件IT化,形成资源池,让“云网络”的概念正式得到认可和确立,最终实现“云管合一、相生相克”的至高理念。

  已经热炒若干年,现正在大力商用化的SDN和NFV就是“云管跨界”的典型例证,尽管这两种技术各有侧重点,但它们的进一步跨界还会诞生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具体说来,狭义的SDN特指基于OpenFlow的网络,广义的SDN则是指具备这种理念的所有网络。而NFV侧重于网络功能的虚拟化,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就是要采用IT虚拟化方式来改造现有的通信网络,让网络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景下都能被随心所欲地调度。迄今为止,已经没有人故意把SDN和NFV对立起来了,多数人认为SDN和NFV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其一,只有实现了网络功能的极度虚拟化,才能保证SDN的水到渠成或者说让SDN轻装上阵,并让SDN真正有别于传统的转发控制分离模式。其二,SDN也是NFV的基础设施(NFVI,即NFV Infrastructure)中针对网络域的一项使能技术,其全局、集中的控制方式能有效支持网络资源的虚拟化和池化,有利于实现多租户虚拟网络的动态性与自动化需求。另外,在新型云数据中心和部分企业网/园区网里面,诸如“服务、存储和网络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已经得到贯彻和落实,云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的高度紧密互动已经达成共识。

  5.4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协同发展

  尽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是两个层面上的安全技术,但同等重要。网络安全侧重在网络层面,例如通过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等设备来实现链路层面的安全防护,而信息安全主要是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待安全防护,更加关注应用和内容层面,可以说更加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审计、渗透测试、风险评估等。

  在M-ICT时代,这两种安全技术都必须要有所变革,相互协同。其一:从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入手,发展芯片加解密技术,构建安全与非安全环境隔离,实现可信引导与访问等;其二:构建网络侧可信的标识技术,做到快速追踪、溯源及防后门、防泄漏等;其三:大力发展业务应用信息安全技术,比如安全浏览器、应用安全打包及加解密、SIM卡认证、新型生物识别等技术;其四:将互联网安全、物联网安全、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等有机联动起来,打造 “立体、可信、协同”的安全解决方案。

  5.5 “闭源系统+开源系统”协同发展

  目前,在ICT领域里,开源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潮流。智能手机的开源操作系统代表就是Android,当然,其它新秀也在奋起直追;开源云操作系统的典型代表就是OpenStack,但CloudStack和OpenNebula等是其竞争者……值得关注的是,在原本最为封闭的网络领域,随着SDN和NFV的兴起以及初步商用化,开源SDN操作系统OpenDaylight强行压制了FloodLight,但另一个后起之秀ONOS正试图挑战OpenDaylight的地位,还有就是OPNFV逐步演进成为NFV的开源操作系统,吸引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除了软件操作系统外,数据中心硬件领域的开源也不容小觑,比如开放计算项目(OCP)的动机就是将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急剧下调,从而让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访问互联网的门槛大幅降低。

  值得提醒的是,即便各类开源社区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相应的生态链也呈现风生水起的局面,但是闭源系统依然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两者之间的博弈是长期而持久。从较高的层面来洞察,对ICT领域的同一经营和运营主体来说,不排斥同时采用开源和闭源系统,或许这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两者协同发展无疑是合情合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收集,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本文作者联系或有侵权行为联系本站删除。
扫一扫关注数字音视工程网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

评论comment

 
验证码:
您还能输入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