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助力视频会议普及化升级
来源:数字音视工程网 编辑:merry2013 2016-01-07 06:32:27 加入收藏
12月8日-10日,北京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受影响最大的两个群体——学生和上班族中,一些人受惠于即时通讯、在线视频、云视频会议等服务,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和远程办公。但这只是小部分人的福利,大部分人所处的软硬件环境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以远程办公为例,所谓软环境是指企业能够在满足业务、管理需求的前提下接受这种形式,硬环境是指企业和员工两端同时具备沟通协作的工具。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邮件、即时通讯、在线视频、文档协作等服务已经非常成熟,硬环境的短板主要出在视频会议上。
诞生于半个世纪前的视频会议,从最初应用于大型企业的会议室系统,到如今可承载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云视频会议,在形态演进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寻找体验和成本之间的平衡,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沟通的效率、体验和成本之间,人们总是寻找经济最优解。所以,即使视频会议沟通效率更高,专业高端硬件带来的体验更好,很多企业依然出于成本的考虑选择其他沟通方式,或者使用体验差强人意的低端软硬件系统。
过去,我们将软终端视为视频会议普及化的先驱。这类终端成本低廉,但受限于消费级硬件的素质,其视音频体验无法和专业硬件终端媲美。当然,每一种产品的普及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随着视频会议核心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普及型视频会议系统已经走到升级的窗口。
针对视频会议的发展趋势,本刊记者同华为智真产品领域总经理王向炯有过一次深入交流。他认为,专业视频会议将在产品的视音频体验和人机交互体验方面持续提升,成本方面持续下降,同时MCU部署逐渐向云端靠拢。
对于普及型视频会议的升级,王向炯的观点透露出华为这类专业硬件视频会议服务商面向普及型产品市场的思路:在终端侧,从高端产品入手为用户做“减法”,使其满足低成本、简单易用这两个条件,提高在企业会议室的普及率;在平台侧,将MCU“软化”,舍弃硬件盒子形态,顺应企业IT整体向云计算转型的大趋势。相比之下,原来的云(软件)视频会议对用户而言不存在平台侧的改变,但云会议运营商需要在现有的终端产品体系上做“加法”,比如用专业硬件终端替换软终端,用更专业的视音频采集设备取代PC外设式以及智能设备内置的摄像头、麦克风等,提升终端侧的视音频品质。全时刚刚发布其首款硬件视频会议产品“全时盒子”,便是典型的“加法”模式。
“软硬”求中,“三化”合力
一边是专业硬件视频会议服务商向普及型市场拓展,一边是普及型视频会议服务商朝着专业化品质升级,围绕普及型视频会议市场的变化可以简单地总结为:终端由软到硬,平台由硬到软。
在开放市场中,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之间是竞与合的双重关系,且合作大于竞争。在视频会议领域,开放的硬件产品理论上可以兼容所有的云视频会议。因此,如果云视频会议用户没有简单易用、价格低廉的专业硬件终端可用,那么恰恰是硬件阵营的失职。
事实上,传统硬件视频会议在兼容互通方面已经做得足够好,只是高端品质对应的高价格与产品普及化之间不够“兼容”。据媒体报道,华为视频会议的互通兼容能力连续四年获得国际多媒体通信协会IMTC(the International Multimedia Telecommunication Consortium)的认可,在2014年的互通性测试中,其TE30、TE40、TE Mobile等终端以及MCU VP9630与9个不同厂家的40多个终端、5个不同厂家的MCU在12分钟内成功实现超级互联。在此背景下,专业视频会议的普及化将如王向炯所言,其实是一个产品朝着高性价比改造的过程。
据悉,华为已经明确针对普及型视频会议市场进行布局,而且对该系列产品的定位非常明确:面向会议室应用,保证专业的视音频呈现;简化部署和交互体验,让普通人能够轻易使用;降低成本,让用户采购时能像办公用品那样简单。王向炯表示,华为的出发点很简单,让视频会议像电话机、投影仪那样成为会议室的标配。
·终端的简化
王向炯指出,视频会议技术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一是视频画质不断提高,从CIF、D1、720P、1080P??一直到4K;二是视频编码标准不断升级,从 H.261、H.263到如今的H.264、H.265。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华为已经完成技术蜕变,并将H.265、4K等前沿技术应用在第六代产品(TX系列终端、VPC800摄像机等)当中。
产品更新换代的结果是视音频体验越来越好,消耗的带宽相对越来越低。由此可见,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用户获取高品质视频通信的门槛,为专业视频会议的普及埋下伏笔。
对专业硬件视频会议终端的“改造降级”需对症下药,华为对此理解深刻。华为内部有一句话形容这些产品为“象牙塔里的产品”——做得非常好,但受众面太窄。这些专业硬件系统除了价格不够亲民,还包括系统配置复杂,用户界面不友好等问题。很多时候视频会议都是作为正式的ICT工程来进行部署,并且要配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支持。
王向炯表示,视频会议是面向最终用户的体验型产品,所以华为自2007年起与国际设计公司FrogDesign建立合作关系,“Frog带来的变化,是华为进入视频会议领域15年来最大的一次。”此外,华为还邀请UCD专家董建明(曾在IBM和eBay公司担任高级创新研究师,拥有多项人机交互设计方面的美国专利)任首席用户体验架构师。“在保证专业视音频体验的情况下,把一些冗余的设计去掉,尽量通过后台智能化地处理复杂的策略,减化用户配置,提升界面友好度。”王向炯说,“华为的普及型终端于2014年10月立项,大概明年初上市。产品经过全球化的调研、设计、模拟仿真、试制、体验测试??我们投入很大精力,力求做成国际化的终端。”
·MCU的软化
华为的MCU最初基于C&C08程控交换机架构(VP8620),后来升级到全IP架构(VP8660),IP化意味着MCU具备大规模扩容的能力。随后华为提升了框内以及跨框资源管理水平,实现资源池化,这样就在平台侧完成了MCU的云化部署。王向炯进一步表示,今后还将对MCU进行“软化”,可以基于用户现有的云计算资源做成“软媒体”。
“‘软媒体’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用户业务需求进行资源弹性调度,比如开会时占资源多一点,不开会时占资源少一点。此外,企业发展大了以后,只需要增加几台服务器就可以把资源扩大。”
很明显,MCU的“软化”也为云视频会议运营提供了便利。视频会议普及化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小企业,SMB市场规模将远大于现有的大型企业用户。“服务大型客户时可以配产品经理、渠道经理、客户经理,但SMB市场一个一个去做肯定不合算,所以面向海量市场要统一规则,渠道铺货,用户自己可以上手,以后就是云会议这样的模式。”王向炯认为,未来云视频会议的业务规模将远超分析师基于专业硬件视频会议的预测。
·场景的深化
视频会议的应用场景逐渐突破会议室,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应急指挥等领域延伸。在某一类场景中深挖,也可以找到视频会议普及化与体验升级的结合点。比如将会议室“搬进”办公室,华为高端桌面智真DP300便沿用了这条路径。
华为DP300是个人终端VP9050的升级版,将视频会议所需的编解码器、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可触控显示屏等设备集成一体,甚至还可内置MCU。DP300的文本摄像机可以直接在会议中传送桌面文本图像,方便用于协同办公,例如银行理财业务流程中需要看到客户签字,用DP300非常方便。除了用于开会,DP300的屏幕还可充当PC或者瘦终端的显示器。
从一个大场景的系统应用到小场景,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减法”。总之,颠覆性的产品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技术、产品、集成方面微小创新的总和会产生令人叹为观止的效果。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