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下的公安视频深度应用模式探讨
来源:数字音视工程网 编辑:唐人 2016-05-19 10:44:11 加入收藏
【摘要】随着国家部委接连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应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各地公安机关展开了对如何构建基于公安工作的社会立体化防控体系的大讨论。本文通过对政策文件的浅析,结合公安实战工作,设计并探讨了一套基于视频实战应用为主体的公安机关社会立体化防控实战应用体系。
一、政策解读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五张网”的建设。
n 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网建设
n 加强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建设
n 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建设
n 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建设
n 加强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
通过对《意见》的解读,不难看出,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需要多单位、多部门联合,结合城市发展体系,科学合理的建立一套联动体系,平时各自经营,战时统一指挥,联勤联动。
作为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的一线队伍,公安机关在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公安实践过程中,把视频作为首要线索,排查疑点,更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为此,公安部针对公安视频实战应用提出了进一步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应用工作的意见》。
公安部《意见》指出,针对反恐维稳,要借助视频力量,对重点管控目标做到“行知去向、动知轨迹”;针对治安防控,要做到“监巡对接、双向互动”;而针对侦查破案,则提出“视图线索与其它线索整合”;针对指挥调度,则要求“一体化展示、可视化指挥、扁平化调度”。
从公安部提出的指导意见以及公安机关实战工作任务总结来看,构建基于社会立体化防控体系的公安视频实战应用 ,可归纳为“多手段综合应用,多警种联勤联动,打防管控建融合统一 ”,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平安社会而服务。
二、多手段综合应用
以治安、刑侦、反恐三大警种视频实战应用工作为例,可总结为“常态化巡防手段”、“专业化侦查手段”、“战术化处突手段”。
治安防控是预防犯罪,降低犯罪危害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公安机关重要任务之一。基层派出所,治安大队作为治安防控的主体责任单位,肩负着扫黄打非、治安巡逻、处置聚众闹事、外来人口管理等诸多繁杂工作,时常也会遇到查案少线索,反向被诬告等无奈情况。为了有效解放警力,维护警员合法权益,基层民警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常态化巡防手段。
1)黄赌毒秘拍取证,长久以来,黄赌毒涉案场所都很隐蔽,且犯罪嫌疑人一旦有所警觉,会立即撤离,警方很难取证,为此,警方总结出采用蹲点守候,秘密安装秘拍设备取证的方式,以便及时发现并实施抓捕;
2)娱乐场所远程治安监控,娱乐场所是酒后闹事、打架斗殴的高发区,为了有效遏制此类事件发生,及时获取闹事现场信息,警方要求此类场所出入口的监控探头必须连接到警方监控中心;
3)现场出警远程督导,对于重大案事件处置,往往是由现场处置人员与后方指挥人员协同完成,为了实现指令的上传下达,出勤民警会佩戴执法记录仪、警务通,借助此类音视频同传设备,将现场情况及时反馈给后方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现场传回的信息准确下达指令;
4)临时场所无线布控,警方经常会对某些案件高发区进行临时布控,如果现场恰巧没有监控探头时,就不得不24小时派专人蹲守,往往一蹲就是几天,而通过在现场秘密安装无线摄像机,就可以有效弥补警力不足的情况,实现人员蹲守与探头监控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蹲守效率;
5)城中村人口管控,城中村属外来人口聚集区,往往也是犯罪嫌疑人聚集区,为此,很多地方都开展了城中村治安改造建设,要求入住人员一人一卡,并在村口、重要道路口架设监控探头,实现对进出村人员、进出楼门口人员的实时监控管理,而创新应用的二维码管理机制,则使得民警无需入户,便可知道本户人家的基本情况;
6)民警执法记录维权等手段,现在很多恶意袭警事件时有发生,而警员由于缺乏有效的取证依据,容易导致民警被恶意投诉、殴打等事件的发生,为此,执法记录仪就成了民警维权的有效利器;
侦查办案,是公安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公安机关考核重点,作为刑侦办案的又一技术手段,视频侦查技战法已成为各地警方办案利器。
1)银行监控取证,通过银行ATM提款机以及室内外监控,对取款过程全程记录,结合取款记录,有效采集犯罪活动。
2)车辆轨迹跟踪,借助公路交通卡口、电警设备,对来往车辆进行身份识别,轨迹刻画;
3)街面线索排查,借助街面探头,各类离线视频采集设备,对案发现场及涉案场所进行摸排,从而挖掘出目标线索。
4)人员身份查验,依托移动警务通,巡逻民警可以对过往可疑人员进行身份查验,而遍布机场、车站的人脸识别及身份证刷卡仪,则可以实现人脸与身份证信息的绑定识别。
恐怖势力活动猖獗,社会危害性极大,同时社会也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各种应急突发事件频发,维稳处突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尽可能的提早发现可疑端倪,及时制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是摆在反恐一线民警的一道难题。为此,借助各种情报手段,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成了反恐的重点工作。借助视频手段获取情报,及时发现并反馈可疑线索,已被广泛应用。
1)重点部位秘密布控,对重点安保部位实行明装及安装监控探头;
2)车辆轨迹跟踪,借助公路交通卡口、电警设备,对来往车辆进行身份识别,轨迹刻画;
3)机场车站人物同检,借助架设在机场、地铁站、火车站等重点部位进出口的监控探头、人脸识别仪、X光安检仪,对入站人员及行李进行检测、关联;
4)人员身份查验,依托移动警务通,巡逻民警可以对过往可疑人员进行身份查验,而遍布机场、车站的人脸识别及身份证刷卡仪,则可以实现人脸与身份证信息的绑定识别;
三、多警种联勤联动
多个作战单元配合,一体化作战指挥,最早应用于部队作战,以及综合火力打击,相对于单一作战单元,综合作战单元可以有效联动、一点布控、全网打击,大大提升了整体作战攻击能力以及防御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军队。
近几年,随着犯罪手段的多样化,隐蔽化,靠单一警种破案难度不断加大,为此,侦查部门提出“协同作战,联勤联动”的办案口号,整合各警种,多部门的力量联合侦办大要案。
可视化指挥调度体系的建立是公安机关联勤联动应用的典型,借助视频、语音、GPS等数据融合,指挥中心坐镇中央,便知一线出警情况,及时调拨警力,有效通知现场民警,同时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处置。
如果说可视化指挥调度是“看得见”的联勤联动应用,那基于视图线索大情报的应用则是数字化的“联勤联动”。警方办案尤其讲究证据,如何做到证据可靠,则需要办案民警搜集大量有关线索,经过碰撞、关联、排查,最终挖掘出有价值线索。视频监控作为典型的大数据应用,由于其特殊格式,导致很难快速有效的发挥作用,随着近些年技术的不断创新,一些结构化分析技术的出现使得这种情况有所改变,视图数据逐步实现了结构化提取,这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有效数据,基于视频大数据的警务应用模式应运而生。
四、打防管控建融合
“打、防、管、控、建”是公安机关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视频实战应用也一直围绕着这五个主题不断成长。
“打”,围绕着打击犯罪提出的技战法数不胜数,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证据固定,多以现场拍照,录像取证为主;一类是线索挖掘,借助分析工具,实现对有价值线索的深度分析;一类是执法记录,借助执法记录仪一类的工具,及时有效获取现场处置情况。
“防”,侧重于威慑犯罪、及时预警、监巡对接三个层面,包括树立监控警示牌进行威慑,借助智能分析技术,对重点部位可疑行为及时预警,借助可视化指挥技术,实现现场警力与后方指挥中心无缝配合。
“管、控”,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稽查布控技术等实现对人员及车辆的有效识别,达到对重点管控目标的轨迹跟踪。
“建”,分为科学布建和相关技术部门的建设,围绕着平安城市展开的视频监控建设历经了十余年的发展,监控探头已遍布城区各个角落,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规范,导致某些地区探头数量过密,而有些地区不足,或者安装角度不符合要求……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监控应用能力的下降,为此,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来逐步完善平安城市监控系统建设。
高科技只能算作补充手段来使用,真正能体现战斗力的关键还是在于“人”,为此,加强视侦队伍建设,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奖励机制,是今后一段时间公安机关提升视频实战能力的重要工作。
五、应用模式总结
随着公安机关各部门“协同作战”应用模式的不断成熟、推广,各部门信息壁垒的不断打通,未来的公安社会立体化防控体系工作将由单一手段,数据应用向着多手段,多数据综合应用转型,以视频线索为“牵引”的合成作战模式可能会成为主流。
海康威视作为国内公共安全建设的主要参与单位,一直努力通过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树立行业标准,来不断提升社会立体化防控体系的技防水平。近些年,随着海康人的不断努力,海康威视公安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产品体系,除了传统的SMART监控探头、交通卡口电警、高空瞭望云台、移动警用装备、云存储、监控大屏等从前端到后端的一体化技防设备外,还创新研发了很多产品,比如能同时支持160路1080P高清视频的智能结构化分析服务器,嵌入高清透雾算法的透雾摄像机,防爆防腐的“钢铁战士”…… 这些产品涵盖了从高空到地面,从陆地到水面,从白天到黑夜,从固定到移动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张全天候,立体化技防防控网,为警方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