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英国人如何做4K川剧电影
来源:数字音视工程网 编辑:钟诗倩 2017-05-03 14:27:58 加入收藏
新版川剧《金子》,是重庆市川剧院向重庆市直辖二十年献上的一部经典文化艺术作品。除了当地演出,川剧院还同时考虑了海外推广发行,特别邀请了BBC资深戏剧导演索尼娅洛维特,指导4K版 戏剧电影的拍摄制作,并且最终作品将在英国上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好的推广机会。
英国素有歌剧戏剧王国之美誉,同时也一直引领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潮流。近些年随着3D和4K技术普及,在索尼欧洲专业系统集团的大力支持下,英国剧院已将其优秀作品影视化,将重要现场歌剧演出,以4K和2K方式通过院线进行现场直播,经典节目的票房丝毫不亚于好莱坞卖座电影。本次英国制作团队也非常希望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剧目引进到英国本土,探索一种全新的文化交流合作方式。
这次来到重庆川剧院的英国制作和技术团队一行30多人,包含视音频制作技术各个工种,阵容强大。制作系统选择了北京中视飞扬公司的4K大型转播车,本车配置了8套索尼4K迅道摄像机HDC-4300,MVS-7000X切换台, 录制方面考虑到英国制作要求,在索尼中国的大力协助下,共使用了三套PWS-4400服务器, 进行4K素材的多通道录制。同时,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还派出了三位资深技术人员参与现场制作和支持,包括影像技术学院的于路、吴渊和工程部的尹宁老师。
近些年随着沟通交流机会增多,在巴西世界杯和温网赛事制作中,我们都曾与英国职业转播团队共同工作;在国内合作项目中,特别是国家大剧院近些年多部4K歌剧电影制作,又与来自德国和意大利的团队频繁接触。
最深的感受,国外团队对于技术实施精度的要求,对于节目内容的理解,每一处细节都做的很到位,力求完美。这种完美体现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种都能做到从容应对,就像一个人在战斗一样。
而建立这种高度合一的工作状态,来自于前期事无巨细的准备,在国外团队看来,节目的生产制作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又精细的流程,特别是面对现场转播,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很可能没有纠错的余地,要想做到无瑕疵,就必须在前期准备阶段把每个环节都考虑的极其充分,甚至备好多条预案,这样才可能在实际运行中尽可能万无一失。
在这样的制作体系下,即便遇到突发情况,细致到位的准备所养成的专业习惯和多年高标准、严要求工作获得的经验积累,团队也能够做到从容应对。
如何叫做细致专业的准备?
中方技术团队在9号英国团队抵达前,已经根据之前沟通的要求,将转播车基本状态和摄像机搭建调整到位,包括在现场和外设单间需要增加的视音频和通话设备。英国团队9日晚抵达,从机场直接来到剧院,卸下了大量从英国带来的辅助设备,并且亲自踩点,对环境有直观了解。10日全天进行系统运行调试,从早上9点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英国团队在现有系统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习惯和要求,进行进一步调整。
用十几个小时来调整,是希望整个工作空间中每一处细节都能保证制作团队更高效和舒适的完成工作。导演监视墙的UMD源名显示,视频总监提出将每一个源名由过去的“机位号CAM X”改成“机位号+摄像师名CAM X NAME”的方式,这样导演在现场调度和之后讨论点评过程中,可以更清楚的与摄像进行沟通。
这在国外制作中确实是很常见,包括国家大剧院和德国团队合作对方也提出同样要求。导演需要快速调度和沟通时,能够直接喊出摄像师名字,要比单单喊出机位号更加直接,也更为亲切,摄像们听着也舒服,直觉反应也更敏捷。如果在摇臂和游击机位的源名特殊标记,调度时候也更利于快速判断。
同样的,对于通话系统的要求,也可以体现国外制作团队对于细节把控的重视。小到通话面板每一个按键名称是否符合导演习惯或者容易区分,车上负责通话的音频总监会一一做标记;大到视觉总监或者其他主要工位,会提出自己的通话面板需要和谁点对点沟通,或者保持“听”常通而“说”需要触发或者相反的设置要求,不同工种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以确保在完成工作同时能够最方便的地获取或者告知别人信息。
通过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沟通,去想方设法改进系统,是我们感受最深刻的一点。
英国人喜欢保持绅士风度和谦逊态度,不断向我们提出各种“请求”,每次的语法都是“Is’t possible to xxxx?”。
确实这次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准备相对仓促,英国团队虽然努力提前对现场和系统进行了解并提出要求,但受限于时间,很多细节肯定还得现场沟通解决,于是就有了很多的“有没有可能帮我们实现这样,实现那样”。
与以往一样,我们都努力为其一一实现,哪怕有的确实非常麻烦,甚至涉及到要现场临时去焊接头线缆等,很可贵的一点是中视飞扬的技术团队丝毫没有抱怨,把每一个要求都一一落实。最后英国技术负责人竖着大拇指让我帮忙转达他由衷的感谢“这支团队真的非常棒!”。
我想部分原因是出于为国争光的心理,体现中国技术团队的能力和自豪感;更重要的因素,是他们提出的要求,基本都是合理的,为制作更好服务,不是刻意为难。慢慢地接触你能够感觉到,他应该都是在确认这个功能能够实现的情况下才会跟你去商量看能否帮忙做,并非不负责任乱提要求。在逐一实现这些细节过程中,我们也确实获益很多。
可能整个系统调整最大的一处,源于视觉总监在测试中发现,自己的17英寸高清监视器在探查4K画面的焦点精度方面不够理想,而30寸4K监视器又在技术区另一侧,在调光工位不移动过去就看不见。
于是他提出要求,能否将8个摄像机调光面板RCP,外加两个四分割的监视器,一起移动到另一边。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改动,但是也帮他实现了。而接下来,视觉总监又希望能够手动切换4K监视器的输入源,由于车上的原配矩阵没有4K设置和输入,英国技术总监提出了建议,我们确认能够实现,将切换台的AUX输出母线移过来坐监视器的输出切换,监视器的输出画面从原来的PGM改成AUX母线输出。
由于车上没有MSU总控面板,于是我们单独为CCU后面做了8个触发接口(单独焊了八根控制线),经过切换台设置使得摄像机调光面板RCP可以直接去触发切换台DCU,使得切换台的AUX输出能够跟随RCP的切换而变换4K监视器上的机位画面。
这样的调整,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来改动系统,其实在现场制作中应该是经常发生的,做与不做,也许对最终结果不会是决定性的,但对于自己,每一步提高都来自于这样不断的积累。
过去我曾亲历过的国外摄像和制作团队,都一定会至少在赛前一天将所有要操作的设备,自己亲手调整到位,而不会拖到制作当天制作开始前才去发现和处理。这次制作同样,摄像师亲自调整三脚架、云台、摄像机配件、摇臂等设备,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游击的三脚架腿和云台能否更换为其他型号,根据镜头需要是否添加脚轮,寻象器安装位置能否改动等“个人”要求。主机位的位置设置在座椅当中,由于座椅设计不能拆卸,导致摄像师操作特别是看取景器有些障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去调整,就是为了干活儿时候身体能处于一个比较舒服的姿态。说到干活儿的舒适度,在切换台前给导演和导助坐的三把椅子,根据每位女士身高不同,放置了不同坐垫数量,保证各位的视线高度和导监墙画面位置合适。
回头想一想,如果把一场转播比作战争,摄像机、切换面板、监视器都是我们手中的武器,如果武器不称心顺手,如何保证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有的时候从“将就”到“讲究”,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就看你是不是想得多做得细。准备得充分,不仅能降低风险,还能保证注意力始终关注在节目本身。
在制作初期我一直很感兴趣的一件事,就是英国导演如何能看懂川剧,如何知道演员演到哪里,如果听不懂内容如何感知情感,感知不到情感如何决定用怎样的镜头语言来表达和构架。看国家大剧院的4K歌剧电影制作,国外导演都是手端总谱和歌剧脚本来切换和调度,可见导演对于节目内容理解之深刻。这次川剧院提前为英国团队准备了中英文对照的脚本和现场视频,供制作方参考,不过到底会做成什么样,我之前依然抱有疑问。
英国导演团队准备的细腻和专业程度,的确令人叹服。在前期准备时通过将总谱与视频对应 ,分解每一句台词和镜头,将总谱以镜头进行分段标记,然后设计合理的镜头;助理制作出分镜头脚本,在上面列出每个镜头的拍摄内容和景别、动作,然后再将总镜头脚本分成8个机位的分脚本,这样每个摄像师手中都可以拿到只对应自己机位的拍摄内容,上面详细标注具体的镜头号shot xx和要求。
整个机位调度,是由五个人共同完成的,导演,两位助理和两位字幕操作员(一中一英)。
英国字幕操作员将完整的中英文搭配字幕母板输入字幕播放软件中,通过电脑视频输出转换为SDI视频信号,MVS-7000X切换台上变换为4K格式再作为键信号切出。导演根据PGM DIRTY信号(带字幕的PGM)进行调度;实际录制在服务器中的为PGM CLEAN(不带字幕),方便后期调整。
当戏剧开始,由一位中方的操作员负责听对白,然后滚动输出相应的字幕;英国操作员记录下是否有错误或者演员的表演有变动,后期修改台本。导演负责镜头切换,身边的两位助理一位负责帮助导演翻总谱,提示导演乐章或者对白在总谱中的位置,以及编排好的摄像机机位号,由导演根据画面择机切换;另一位助理负责念分镜脚本,不断地报出镜头提示信息“SHOT XX,NEXT XX”(接下来是镜头几,下一个几号机准备),来同步所有人的操作流程。
所有摄像在拍摄过程中根据助理提示的镜头号,不断刷新自己面前的镜头本内容,确认下一个是否为自己的镜头,以及需要拍摄的内容和要求。
看着总谱上密密麻麻标注的提示,忽然觉得很像我们当年把韩文版的《I BELIEVE》歌词标注成拼音或者汉语发音再去唱的感觉,虽然我们不能说出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但通过反复听反复唱,对情绪把握丝毫没有问题。通过观看画面分割屏中每一个机位的拍摄内容,摄像师对于每一个镜头的松紧和情绪表达的关系,就像他们真听懂了一样,镜头提前能准备到位,交待也很准确流畅,一方面看出摄像的功底;另一方面导摄团队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剧情并进行了详细梳理。
一场转播制作的成败,
取决于整体的实力;
而整体的实力,
又来源于每一个环节是否都达到高水准,
任何一个环节的不专业不认真,
都可能带来致命影响。
我们中国自己的团队这些年也经历了很多,奥运会、世锦赛、跨年综艺、真人秀,有很多与国外团队合作的机会。可能从一开始,觉得人家什么都好,设备好、技术好、理念好、配合好,到今天,觉得我们其实也都能做到,也没有什么真的大不了。
说说我自己的感受,接触过不少国内外节目制作,和不少国内外制作团队一起工作,想作好节目,需要一颗平常心,无论什么样的节目,或大或小,无论是30个迅道大系统大节目,还是5、6个机位小制作,都得保持一颗平常心,一个严谨的态度,对于细节毫不妥协,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不敷衍问题,不逃避困难,不断沟通,不断探讨。说到底,这就是职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今天中国已经有了最好的设备,有巨大投入也有市场,希望我们能做出最好的节目,对得起这么好的条件。
设备是工具,节目不会仅仅因为4K HDR而变得更吸引人,也许恰恰相反,越高的画面质量就越能够放大画面所有的优点和瑕疵。我记得有人评价BBC纪录片《地球脉动》(Planet Earth),“每一个静帧都能打动人”,从一个镜头里就能反映出制作者付出的努力、专业、准备和用心。希望我们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多的,也能够获得这样的发自内心的赞誉,一齐努力!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