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IC斯尼克音响——很多人不知道的干货:提升观众听觉体验的4个实用技巧(下)
来源:数字音视工程网 编辑:杜鑫 2017-11-13 09:08:20 加入收藏
3创造听觉反射(Acoustic Reflex)
为了避免内耳受到太大的音量伤害,人体具有保护性的听觉反射。即当音量过大时,会造成中耳内的两条肌肉反射性收缩,以降低进入内耳的声压。某些情况下,当人说话或唱歌时也可能会自动发生听觉反射,以避免听觉受损。
虽然大脑已经习惯于接收动态的声音信号,但是伴随着耳内肌肉的收缩,我们能感觉到的声音也会立即减少。此时,耳内会短暂形成一个封闭性的狭小空间,之前瞬间接收到的高音量的声音会产生回响,引起极强的轰鸣效果,所以我们仍会感觉到“非常响亮的持续噪音”。
这一原则常用于电影的音效设计中,特别适用于模拟大型爆炸和高强度炮火攻击环境下的听觉感受,既能避免观众长时间暴露在高音量的听音环境中,又能很好提高观影体验,增强代入感。
比较典型的运用,例如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开场奥马哈海滩登陆战时约翰•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身边的炮弹爆炸引起了他短暂的听觉障碍,作为观众的我们和他一样可以感受到耳畔的轰鸣。
耳朵对巨大声音的这种听觉生理反射可以通过人工模拟来实现。例如,在爆炸场景的瞬间你可以短暂的人为将声音降低或关闭,整个空间内除了爆炸声回响在耳边外,其他声音都非常小或者消失不见,此时大脑对它的感知比实际上更大、更强烈。
这种做法的应用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在巨大冲击和其他史诗级场面的声音处理中都可以用到。听觉反射的原理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经过压缩处理的声音听起来更加令人兴奋、更加舒服。
4“弗莱彻-蒙森”等响曲线
非线性听觉理论由Harvey Fletcher和Wilden A.Munson于1993年提出,主要讨论了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闻阈和痛阈不一样,灵敏度也不一样的现象,用来描述这一现象的直观几何曲线被称为“弗莱彻-蒙森”等响曲线。
人耳的自然频率响应是非线性的,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耳朵对中频声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低频和高频声。通常,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大都是中频的,久而久之大脑就习惯了这一模式,渐渐地对中频声产生了“偏爱”。但是,你要意识到,即使是自己的耳朵有时也会欺骗自己,某些情况下创造性地运用高频和低频声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200Hz的30dB的声音和1kHz的10dB的声音在人耳听起来具有相同的响度,这就是所谓的“等响”不同的频率,具有不同的强度,但它们确有同等的响度级(单位是“方”phon),如40方或60方等响曲线。
在低强度时,等响线的图形类似于听阈曲线。因此,如果声音的强度相等,那么中频声听起来会比低频或高频声更响一些。随著响度级或声压级的增加,等响曲线渐趋於平直。
也就是说,不同频率的响度级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低频声的响度级随声音强度的增长比中频声要快,这表明在高声强时,人耳对低频声变得比较敏感了。
一般来讲,把所有这些都考虑进去,你应该可以做到做好的平衡。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频段声音的特长,又可以使你的耳朵免于遭受不必要的折磨。
以上提到的这些理论,你可能听说过或亲身实践过,也可能是第一次耳闻。在音频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今社会,我们往往太过于专注技术而忽略了其他,那么何不尝试从心理声学的角度切入来寻求提升听众听觉体验的方法呢?大胆的去试一试,或许最终结果会令你惊叹不已。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