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首页
数字音视工程网

微信公众号

数字音视工程网

手机DAV

null
null
null
卓华,
招商,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我的位置:

share

小间距LED显示屏行业2019年十大趋势总结

来源:投影时代        编辑:lsy631994092    2020-01-21 09:22:14     加入收藏

2019年对于小间距LED显示行业而言,是充满变数和转折的一年。以创新研发为核心的竞争也为技术和品牌格局的变化埋下了伏笔。回望过去的一年,行业发展的脉络依稀可见。

  前言:2019年对于小间距LED显示行业而言,是充满变数和转折的一年。以创新研发为核心的竞争也为技术和品牌格局的变化埋下了伏笔。回望过去的一年,行业发展的脉络依稀可见。

  01、历史性利润下跌,小间距LED进入新阶段

  对于小间距LED显示行业而言,增长仍是2019年的主旋律,但是也需要注意到,增速放缓的事实。

  专家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小间距LED大屏市场延续了此前的高增长态势,尽管增幅下滑到不及2018年的一半,2017年的三分之一,但市场成长率仍普遍在2-3成以上,仍属于高速成长区间。并且,考虑到基数较大的事实,实际增量规模仍不容小觑。

  但与此同时,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事实也爆发出来。从几大上市企业财报看,部分企业净利润下滑已成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部分企业将出现亏损。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价格战”趋势的日益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其背后原因是由于上游LED芯片面临结构性过剩问题,进而压低了终端显示产品的成本,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小间距LED显示行业的门槛。特别是在三四线新兴市场,用户对于价格更为敏感。而这样的低端市场爆发,也反过来对中高端市场产生了冲击,加剧了整个行业的成本竞争压力,特别是压缩了头部企业的利润水平。

  再来看头部企业,虽有mini-LED/micro-LED等新技术在手,但短时间内,这些技术及其市场尚不够成熟,不易变现,短期内反而会成为研发成本负担。

  业内专家表示,此轮利润下滑,代表了市场的高度成熟,是结构性的改变,而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和成长节奏,是当下小间距LED企业无法回避的关键性任务。这其中,探索产业链延伸、加强应用端能力建设、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等策略都是极具借鉴意义的做法。

  02、四合一与巨量转移,两条腿走路

  0.X时代,mini-LED和micro-LED被视作抢占未来新技术高地的关键而吸引了诸多厂商的研发焦点。而在实现手段上,当前却呈现出了“四合一”与“巨量转移”两条技术路线。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讲一讲。

  更小的灯珠就意味着单位面积内灯珠数量的骤增,同时由于其所需的巨量转移工艺难以满足当下规模化生产需求,因此,部分厂商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采用了四合一封装方式生产mini-LED屏。

  采用将四个像素组封装在一个灯珠结构中的方式,四合一方案既具有COB产品的显示性能和坚固性,又巧妙地回避了巨量转移的困难。另一方面,终端屏幕采用常规焊接工艺,继承了表贴技术的低成本、成熟性、单一坏灯易于维护的优势,便于充分利用现有生产线,实现规模量产。当前,以艾比森、奥拓电子为代表的厂商采用这一路线。

图片

  而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则选择了“啃硬骨头”,2019年在巨量转移工艺上取得了新进展。诸如利亚德micro LED产品就是采用巨量转移技术,实现电气连接,并进行封装检测切割及分bin以提高整屏色彩一致性。当前业内规模化使用的pick and place工艺每小时可转移1万~2.5万颗LED晶粒,而利亚德micro-LED转移效率可达到50颗/秒,即每小时18万颗,且转移良率高,转移成本可控。

  再如,AET阿尔泰创新研发的MTM-FCOB技术,即巨量转移全倒装COB,正是依托于集团产业链优势,实现了巨量转移设备及生产线的自主研发设计,极大地提高了转移良率,使产品无论在转移速度还是点间距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无论是选择四合一路线巧妙避开巨量转移挑战,还是选择在巨量转移路上披荆斩棘,最终都是要解决0.X微间距产品的规模化量产,即商用难题。2019年,也成为两种路线并存,平行进化之年,而最终哪种路线会成为主流,还要看市场的选择。

  03、mini-LED赚足吆喝,但缺乏场景落地

  自2018年开始,mini-LED领域不断有新的技术突破和产品推出,作为其目前的两大应用——液晶显示背光源和小间距LED显示屏,近来也陆陆续续有不少产品问世,一时间,mini-LED被推上了显示行业热搜榜。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无论是mini-LED背光的液晶电视还是小间距屏,距离真正的普及型应用可以说还有很大距离。业内人士认为,缺乏场景落地仍是阻碍该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

  Mini-LED落地难,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芯片尺寸的减小,带来了制造工艺、稳定性、修复操作等诸多难题,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完美解决。同时,制造成本的增加造成了mini-LED显示产品的价格与同尺寸的其他显示技术相比没有优势可言。

  不过,尽管困难重重,仍无法否定mini-LED的应用前景。一方面是其技术先进性,通过灯珠缩小,可以在LED大屏上做到和液晶电视、OLED电视差不多的像素密度,同时拥有更高的亮度、色彩表现力和更大尺寸。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诸多难点的存在,才使得mini-LED能够成为现阶段头部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壁垒”,这对于企业摆脱当下的同质化竞争困局,谋求新的利润空间而言,无疑是理想的选择。

  技术在进步,尽管我们在2019年没能看到mini-LED产品大幅降价,被广泛应用,但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04、P1.X进入存量市场,P0.X市场等待开拓

  2019年,小间距LED显示市场一改以往动辄翻番的高速增长,转而进入中等增速;一片飘红的业绩也被涨跌各半的行情所替代……种种迹象表明,行业已经驶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市场核心驱动力和发展规律已经升级。

图片

  对于常规P1.X产品而言,面临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mini-LED技术的出现激发了大量P0.X产品,而这些产品主要瞄准的就是那些“渴望尝鲜”的高精尖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P1.X产品的空间;另一方面,上游芯片价格持续下调,使得P1.X产品“白菜化”的进程加快;而经历了第一阶段的爆发后,小间距LED增量市场几乎已被消耗殆尽……诸多因素的叠加,推动行业由增量市场逐步转入存量市场竞争。

  P1.X产品的这种变化,使得行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空间,规避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头部企业开始集体拥抱P0.X的超微间距产品。正如前文所述,在四合一及巨量转移等技术进展的推动下,mini-LED及micro-LED的研发如火如荼,相关市场拓展已蓄势待发。

  行业专家表示,小间距LED产业视mini-LED可能带来的新应用,为行业的未来动力。包括会议室、家庭、广告等领域,P0.X产品能够在50-200英寸提供可用产品。这是传统小间距LED大屏涉足尚少的市场,更是小间距LED第二轮爆发成长的希望所在。

  由此,2019年作为一个转折年,不仅仅是从P1.X到P0.X的数字变化,更是数字背后,行业竞争规则的变化;而新技术的聚焦,又带给行业新的希望。

  05、影院屏:会否引爆下一个风口?

  在过去几年,小间距LED屏走进影院被叫得很响,但受制于技术、版权、成本等因素,相关领域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纵观全球,似乎只有三星的动作最大:2018年继韩国本土、泰国、瑞士后,其onyx cinema LED影厅落户上海和北京,不过,这些影院的运营在盈利能力上尚有待观察,其引发观影体验变革的示范性意义更大。

  不过,进入2019年后,这一进程似乎突然间被“提速”了。首先是InfoComm China 2019期间,洲明首家实现量产的Mini-LED 0.9重磅亮相,其目标市场包含了影院应用。紧接着,9月份洲明即与巴可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二者强强联合,互通有无,致力共同开拓包括电影市场在内的LED显示应用新领域,力求尽早完成DCI认证,抢占全球LED影院市场爆发的先机。

图片

  在洲明科技半年报中指出,公司已基本完成LED影院整体解决方案的开发及内部测试工作,初步形成了包括媒体服务器、影院专用控制系统以及光、电、音效控制技术等一体化LED影院解决方案。与传统小间距LED显示屏相比,公司的电影屏在色彩还原性、亮度、色度、刷新率、显示灰度等方面的技术指标更加严格,同时可靠性也更高。在持续推进DCI认证工作的同时,公司积极布局与相关影视公司、院线、校园以及乡村影院的合作,为LED小间距进入电影院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样在9月,奥拓电子与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组建的“LED屏电影播放系统联合实验室”正式在奥拓电子总部挂牌成立。联合实验室的目标是建立起“中国LED屏电影播放系统”的技术标准,通过国际认证,取得国内外数字电影片源的放映许可权,推进“中国LED屏电影播放系统”的商业化,增强“中国LED屏电影播放系统”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强化中国产品在国际电影播放系统上的话语权。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9年票房突破640亿元,银幕数量接近7万块,增长超过15%。如果假设未来每年新增的电影银幕数量为 1万块,其中小间距 LED 在电影银幕的渗透率为 10%,若每块 LED 电影银幕的价格为 100 万元,则国内小间距 LED 电影银幕每年的新增市场规模可达 10 亿元。假设在存量市场中,小间距 LED 对传统电影屏的的替换率为 10%,则国内小间距 LED 电影银幕的替换市场规模超过60 亿元。

  从技术进步,到获取相关认证,甚至打造自主标准,小间距LED显示走进影院的路障正在被一点一点清开。2019年是如此,2020年更加值得期待。

  06、小间距LED挺进会议室,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尽管近年来小间距LED会议屏的推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2019年,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些新变化。

  作为行业发展风向标事件,InfoComm China 2019上,面向会议室应用的小间距LED屏着实亮眼:其不仅成为小间距LED屏企几乎家家都有的产品类型,更吸引了传统商用显示、安防产品、DLP拼接,甚至投影机品牌,都有此类产品展出。一时间,小间距LED会议屏,似乎成为了大屏商显的又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图片

  究其原因,伴随像素间距水平的不断缩小,特别是mini-LED/micro-LED的问世,将像素间距拉进P0.X时代,LED屏的分辨率水平,特别是在中小尺寸上,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于是,以往在会议室主打的中小尺寸屏区间上,由于分辨率不足而被排斥在投影机和液晶平板之外的小间距LED,也具有了竞争资格,三足鼎立的趋势已现苗头。

  对于传统小间距LED屏企而言,历经数年发展,小间距LED在以控制室为代表的传统大屏工程领域,增量市场天花板已显现;上游芯片的降价也使得同质化竞争、价格战苗头显现——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迫使企业谋求新的市场——商用市场。而在商用市场中,对价格敏感度较低,而对大屏无缝显示需求较高的,非会议室莫属。使之成为小间距LED屏企由大屏转战小屏市场的突破口。

  而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小间距LED显示技术在无拼缝、高亮度、长寿命、大尺寸等方面的优势,也使企业看到了小间距LED未来在高端会议显示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自家产品的有益补充和占领未来竞争高地的战略举动,促使小间距LED会议屏终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当然,在多元化需求的背景下,技术之间完全替代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这种三足鼎立的格局很可能还会长期存在。

  07、小间距LED不再是传统厂商“独家玩物”, 外资品牌力求“弯道超车”

  长久以来,我国在小间距LED显示领域占据领跑者地位:无论在技术研发的领先性还是市场应用进程上,我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小间距LED大国。曾几何时,小间距LED的圈子里,几乎都是中国面孔,不过,从2019年的各类显示主题展会不难看到,这个圈子里的外资面孔多了起来——

图片

  6月的美国InfoComm期间,以OLED为主打的LG一举推出了micro-LED显示技术,新款曲面LED显示屏,130英寸LED显示屏及透明彩色LED薄膜技术等一系列LED相关产品;而商用液晶显示品牌飞利浦,则推出了多达6款全新的LED显示产品。

  业内专家认为,LG的产品概念和科技应用的最大特点是“更为超前”。这一点在韩国另一个LED显示屏巨头三星身上也有体现。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向保守谨慎的外资品牌也加入了小间距LED行业竞争呢?

  众所周知,小间距LED产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爆发式的成长阶段,但是,室内小间距LED产品市场一直是“中国军团独领风骚”——大众化的应用、成熟化的细分市场和中低端价位空间,都已经被中国企业悉数占领。且中国企业还在进攻更高端的应用。对于外资品牌而言,显然这行业的“第一桶金”已经被错过了。

  2019年以来,尽管行业增速较之前有所下降,但行业整体成长率仍保持在2-3成,仍旧处在上升通道,这对充分竞争的大屏商显行业而言,显然仍是极富吸引力的市场。不仅如此,在技术进化到mini-甚至未来可期的micro-级别后,小间距LED的前景更加诱人——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micro-LED极有可能成为“通吃”大小屏显示的终极显示技术。由此便不难理解,当下聚焦于小间距LED的竞争,更多的其实是面向未来的布局,毕竟谁也不愿被这通向未来显示的“最后一班车”落下。

  在此背景下,起步稍晚的外资品牌,就必须采用“崭新市场空间开拓”的方式,来实现“弯道超车”。譬如LG的近柔性LED屏,是一个很可能在商用领域,尤其是机场、高铁站、高端百货、国际巨头品牌体验中心、文化创意等领域一展身手的产品。选择这种产品作为市场突破口,即是现实竞争格局的必然,也是其企业研发创新实力的代表。

  2020年的小间距LED朋友圈,必将迎来更多的新面孔。

  08、技术与体验优势,助力小间距LED拿下控制室“半壁江山”

  数字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在大屏工程领域“高高”在上的控制室可视化市场正在成为“普及性应用”。面对控制室市场规模的增长、应用层次的增加,小间距LED显示产品凭借技术和体验方面的优势,日益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市场增量的主要撷取者。

  首先,在控制室最为看重的“可靠性”层面,LED作为半导体光源市场的核心方案,占据背投DLP和液晶拼接单元市场的“绝对主力”光源地位。其次, 从系统技术实现角度看,LED大屏系统采用“小单元”拼接的方式,其终端大屏幕天然的具有“单元冗余量高”、“单一单元故障影响小”的特点。从常见故障角度看,小间距LED屏的核心问题出在“点缺陷”上,这方面的确不如液晶拼接和DLP背投单元“可靠性”高,但点缺陷对整个大屏的可用性影响相对更小,并且随着像素间距的不断缩小,这种影响也在进一步减小。

图片

  不仅如此,LED显示系统还可以提供高达1000流明以上的持续输出,比常规大屏显示墙要高很多。同时,小间距LED系统在可视角度上的优势是背投与液晶拼接难以媲美的。并且,更小的单元尺寸,使得小间距LED屏可以实现高度弧度化和自由角度的显示面设计。以上种种,使得小间距LED显示屏在大型显示工程中,不仅拥有良好的观看效果,更具有灵活的应用方式。

  或许正是这样技术与体验上的优势,令小间距LED显示系统迅速崛起,快速攻占控制室领域近乎半壁江山。但业内专家也指出,小间距LED在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方面,也为这一成绩的取得提供了“助攻”。

  众所周知,控制室市场正在成为一个分层多级市场,特别是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级下沉,用户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级的特点。而传统DLP拼接和液晶拼接则主打“小拼缝”产品,较大拼缝产品则难以满足用户苛刻的观看体验需求。而小间距LED则“天生”就是一个“无缝”的系统,同时又能够提供多种点间距选择,在满足用户性能和预算平衡方面灵活度显然更高。

  专家指出,小间距LED显示屏不仅是今天控制室市场的主力,同时基于其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更大的创新空间,其竞争力仍将不断升级,其在控制室领域的应用还将大有看头。

  09、从专业到通用,小间距LED产业的“文化”变革

  长期以来,追求更小的像素间距一直是小间距LED屏企的目标,2019年,在新一轮技术创新的驱动下,特别是mini-LED/micro-LED领域的新进展,像素间距进入P0.X时代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指标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显示性能的优化,更有着应用层面的变革动力。

  更小的间距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是分辨率水平的提高,这意味着在较小的尺寸上能够实现更加精细的画面,令小间距LED屏已经可以“摸”到液晶等平板显示技术的分辨率门槛。尽管在中小尺寸上,小间距LED屏的价格并不具优势,但在百寸以上领域,小间距LED无论在亮度、尺寸,还是无拼缝、长寿命、装运灵活性方面都更具优势,而在这个尺寸区间,液晶屏在搬运和价格上都没有优势可言。

  由此,小间距LED通过像素提升,从传统控制室等工程领域开始向商用领域和家用领域“下沉”,应用范围和领域也逐渐拓宽,可以说正在逐步摆脱“专业”的帽子,而向更加通用的市场迈进。

  事实上,有业内专家预言,随着mini-LED和micro-LED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程不断加速,未来基于半导体显示的小间距LED技术将很可能扮演从手表、手机,到显示器、电视,再到监控大屏的“大小通吃”的“终结者”角色。而跨出专显门槛,无疑将要面对新的市场、新的品牌形象和新的企业文化。

图片

  譬如在IfoComm 2019上,三星的家用产品特别强调了定制化,可扩展到292英寸并且可在2K-4K分辨率之间定制想要的规格。三星还将其家用产品命名为“The Wall Luxury”,“Luxury”也体现了对目标客户群的定义和文化并轨。11月的秋季发布会上,利亚德发布了全新的家用品牌“LEMASS”,连同已有的PLANAR形成双品牌战略,布局消费级超大屏领域。

  也正是由于文化的力量在不同市场,尤其是消费类市场中的决定性意义,行业专家认为,走向通用化的小间距LED市场开发,将是一场复杂的行业转变,并且不再是“简单技术优势”能够唯一左右的事情。因此,2019年“通用化”成为小间距LED屏领域一大标签,也将成为企业大分化的重要节点。

  10、市场进一步下沉,品牌格局“分层”日益凸显

  前文讲到,2019年“利润普降”成为行业整体的基调。首先是上游LED芯片等产业,2019年以来遭遇了需求增长不利、面临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自2018年中开始,市场价格逐步走低,特别是照明市场的行情变化,持续影响整个上游晶片和封装供应链的价格变化。上游市场的价格下降,某种角度应该利好“下游终端”的成本控制,特别是LED显示屏这种高附加值行业,更应该从中受益。

  但是,近年来小间距LED产品应用和技术的扩散,造成了大量“新兴企业的参与”:P1.5级别的产品已经成为“大路货”,P1.2的产品“如果不是客户对产品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也会成为‘大路货’。”

  在技术扩散与市场扩张同步的背景下,上游市场的价格下降,成为了更多企业“争夺这一市场”的动力:因为,可以用更低的价格销售,意味着市场扩张和低端应用、非品牌敏感性市场的加速启动。可以说,本应该成为下游市场利好的“成本下降”,反而极大的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规模和价格”竞争压力。

  尤其是2019年以来,P2.0-2.5产品大量进入县乡应用市场;P1.5-2.0产品应用场景也进一步下沉。在低端应用中,客户最在乎成本、其次是可靠性,而对于显示效果、色彩、平整度等要求不高。“降低品质综合要求之后,低端厂商聚焦成本竞争力和稳定性两个重点,产生了‘新的市场分层’。”

  而低端市场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反噬此前的高端市场和高端应用。给整个产业链带来成本竞争压力。后者导致了系统性的产品均价下降、毛利下滑,严重影响头部厂商的收益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投影时代,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本文作者联系或有侵权行为联系本站删除。
扫一扫关注数字音视工程网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

评论comment

 
验证码:
您还能输入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