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首页
数字音视工程网

微信公众号

数字音视工程网

手机DAV

null
null
null
卓华,
招商,
null
null
null
快捷,
null

我的位置:

share

政策加码智慧城市 产业发展进程提速

来源:安防展览网        编辑:lsy631994092    2020-12-17 10:06:39     加入收藏    咨询

咨询
所在单位:*
姓名:*
手机:*
职位:
邮箱:*
其他联系方式:
咨询内容:
验证码:
不能为空 验证码错误
确定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行多年,在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行多年,在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城市发展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今年年初以来,上海、青岛、杭州、长沙、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聚焦城市治理、城市安全、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内容,谋划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建设智慧城市和如何更好发挥智慧城市作用。

  智慧赋能社区治理,强化城市管理基础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但其建设绝不仅仅是城市的智能化和新技术的覆盖。有专家曾指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是生产活动与城市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细胞”,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今年年初以来,各地相继出台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上海提出要通过建设“社区云”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青岛要求提升智慧社区治理能力,提高智慧社区服务水平,推动智慧街区、智慧园区建设,推动数字社区建设;长沙将实现社区数据互联互通,以促进街道和社区管理现代化、精细化;成都智慧城市分项目标中提出构建包括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智慧化应用体系,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十三五”以来,创新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方面,在这一趋势下,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也日趋丰富。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智慧落地的触点,是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得益于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以及新一代技术普及,智慧社区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

  由智慧社区衍生出的智能家居、社区养老和智能生态社区等各类智慧社区建设内容层出不穷。但从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现状来看,多地的智慧社区建设面临着重复建设、不够智能等问题,因此,各地在建设包括智慧社区在内的智慧城市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过去暴露的问题,进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智慧引领城市更新,打造城市感知网络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实现城市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此背景下,建设与改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需要将城市中包括水、电、气、油、交通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网络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服务于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需求,持续改善城市管理。

  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目标的指引下,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已逐步成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相互融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多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打造城市感知网络。上海提出要构建城市数字底座,完善智慧市政设施,夯实数字基础设施;青岛将通过推动数字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物联感知体系;长沙将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构建物联网和区块链基础网络设施;成都将基础设施更智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分项目标,提出要优化完善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能感知体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就是有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与高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于智慧城市、数字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智慧城市并不只是政务服务信息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和计算更高效地连接供需双方,实现更精确的匹配,使有限的存量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率。因此,建立以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就是构建智慧城市的“感官”和“神经”,通过“感官”和“神经”收集、整合、分析城市数据,更高效地连接供需双方,减少城市运行能耗,让城市像生命体一样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

  一张“网”让城市“慧”思考社会“慧”协同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正成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上海、青岛、杭州、长沙、成都等多个城市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数字时代城市的发展不只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是市民通过技术体验更便利的生活服务和社会参与,实现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力牵引,“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不只是技术手段创新,更是管理模式创新、行政方式重塑、体制机制变革,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城市治理方式发生全面变革。

  在“两网”建设中,“城市大脑”建设作为有力抓手备受各地青睐。建设“城市大脑”就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实现智能发现、自动指令、快速处置、实时反馈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凭借“城市大脑”,可将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数据化,实现连接散落在城市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从而打通“神经网络”。这样一来,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机构的数据得以整合,从而发挥最大的效力。比如,城市交通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数据、运营商数据、互联网数据,这些数据形成初期的“大脑”容量,之后仍然不断扩充,从而打造真正意义的“城市大数据”,解决以往数据“孤岛”难题,实现信息共享。

  “城市大脑”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地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指导细则必不可少。杭州发布的《关于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窗口”的决定》就从平台建设、应用场景等多方面提供了“城市大脑”建设的具体指导,对确保“城市大脑”在打造城市“一张网”中发挥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风险治理,确保城市安全疫

  情防控期间,智慧城市和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与过去相比,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在应急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发挥了高效作用。但现阶段,智慧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针对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城市作为生命体、有机体,人流、车流、物流、商流等城市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以及市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民生需求都是城市安全的重要内容。实现实时处置生产、生活、生态等领域发生的事件,形成全景呈现常态运行情况、精准预警、研判风险隐患、高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提出补短堵漏建议的有机闭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也都有体现。成都提出要让风险防控更智慧,长沙要求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青岛强调要提升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

  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次考验,不仅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考验,也是发现和补齐智能风险防控、应急响应体系短板的机会。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忽略重点领域防范、基层综合治理、隐患排查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消防灭火、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监管等风险防控系统和基层综合治理、社会诉求响应等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体系,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给排水、燃气、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为识别城市问题、明晰运行规律、预判演进趋势等方面提供支撑,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安防展览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本文作者联系或有侵权行为联系本站删除。(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一扫关注数字音视工程网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

评论comment

 
验证码:
您还能输入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