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常见的EQ (Equalizer) 调整迷思(下)
来源:成都迅控 编辑:小月亮 2020-12-25 19:39:02 加入收藏
EQ (Equalizer)是混音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每个混音师对于使用EQ也都各有独门手法;英国製作人、FreeMasons 成员James Wiltshire,针对常见的EQ调整方式写了一篇非常详细的教程文章,列出6项他个人认为弊大于利的错误调整迷思,并提供了他建议的解决方式。上一篇文章里,James提到了三点:
1.梳状滤波
2.过于肥胖的低频
3.刺耳的高频
【延伸阅读】:6个常见的EQ调整迷思(上)
接下来三点重点整理如下:
4.关于Q值
首先思考一下频谱顶端跟底部的频率关係。在低频范围里,100Hz- 200Hz就有一个八度音程,也就是说有 12个半音分佈在这 100Hz里。但是在频谱的另一端,比方说 3000Hz- 6000Hz,也涵盖了一个八度,也有12个半音分佈在这 3000Hz之间。虽然都是一个八度音程,但是以频率的宽度(密集度)来说,差了 30倍!
有了这个概念后,接着想想看,你是否也常常这么调整EQ?
你是否常如此调整EQ?Photo by F9 Audio
在上图的范例中,两个窄的 Hi-Q Boost出现在中高频频段,以及一个宽的 Low-Q Boost在低频频段。
回想一下刚刚讨论的内容:我们等于是在中高频创造了两个共振高峰,而且只集中影响了小部分的讯号,而在低频做的Boost,等于是一次就在很大范围的讯号上堆起一座音量山丘。
所以James要跟大家分享他多年来惯用的工作手法:把上图常见的调整方式颠倒过来,James个人认为,在高频范围使用较宽的EQ调整,并在低频采用较集中的Q值调整,效果比较好。
试试看这样的调整方式!Photo by F9 Audio
这不是死板的硬性规定,而是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试试看的调整方式,你可以自己试试看,是否比原本的方式有更好的结果。
James的想法是这样的:
低频很容易加过头,让混音变得很拥挤;如果能够针对某个低频频率做Boost,就更能控制低频的状态。
而当共振高峰出现在中高频,通常听起来都不会太悦耳,所以使用比较宽的Q值做Boost,能够更平缓的增加高频(加了EQ后要记得重新调整音量),听起来也比较悦耳。
这里不会提供解决方案跟诀窍,但是建议你尝试这种调整方式,看是不是能让你的音乐听起来更自然。
5.极端的EQ调整
看看这个图!
Photo by F9 Audio
咿哈!!这才是 EQ波形该有的样子对吧!毕竟如果没有必要,厂商何必给我们这么多调整参数?是吧!而且这些波形,看起来跟广告示范里出现的调整方式没什么两样,肯定不会有问题的!是吧?…嗯…可不是这样喔。
即使某些状态的确需要大幅的EQ调整,但是如果你的波形看起来像是这样,那肯定有什么东西、或某个地方出大错了;这种图只适合在宣传网页或行销email里出现,用来炫耀现代EQ介面的图形功能;但如果你做音乐时真的出现这样的图形,那你八九成是用了错误的音源音色,或是你录进来的source有严重的问题。
※解决方式:
很简单,试试另一种音色。就是这么简单!
以人性弱点来说,我们很容易认定一旦选定了某种音色,就一定可以融合进音乐里;所以我们习惯抄捷径,直接挂个Plugin或是预设音色,而不太习惯花时间慢慢塑造适合的音色。但其实抄捷径很多时候就是绕远路,在你得做出这么极端的EQ调整前,好好的打造出适合的声音吧。
James坦诚自己也很常犯这种错,但是当他跟一些更厉害的傢伙合作,看到他们工作时只使用很简单的EQ调整,James终于领悟到:声音之间的平衡,以及温和的EQ调整才是正途;你在几个声音元素上做个2dB的音量调整,就能戏剧性的改变整个混音平衡状态,也能解决掉很多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走极端做这种夸张的EQ调整。
6. 漫无目的的Boost
James指出,他刚开始製作音乐跟混音时,很常这么做,误以为能够让声音变厚:
你可以看到频谱分布图中,被巨幅Boost的频率范围里,其实没有真正的声音讯号存在。所以其实是在自讨苦吃,等着让问题发生:像是突如其来的爆音或是突然出现的低频讯号。你就是不能无中生有、在不存在的东西上面乱Boost。
虽然这点是排在第六点,但是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么乱来,真的会招惹很多问题。
※解决方式:
就是不要这么做。你也得慎选要Boost的频率在哪边,必要时就使用频谱分析工具。但是切记,现今的高分辨率频谱分析工具,那些视觉效果,常常让我们在工作时忘记要依靠耳朵,反而变成依靠眼睛。
请牢记古老的箴言:如果听起来对,那就是对了。
结论:
James强调:“我提到的这些点都不是规范,而是帮助你做音乐的建议跟界限。同时记得一件事:音乐是种艺术形式,音乐跟声音不能老是墨守成规,当你知道界限在哪里,就你知道什么时候要遵守,什么时候该打破。”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