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Martin Audio:用顶级音效点燃Creamfields North音乐节
来源:广州市领先视听科技有限公司 编辑:lgh 2025-02-21 14:34:04 加入收藏 咨询

所在单位: | * |
姓名: | * |
手机: | * |
职位: | |
邮箱: | * |
其他联系方式: | |
咨询内容: | |
验证码: |
|
Creamfields North是英国最大的电子音乐节之一,自1998年起每年在英国柴郡的Daresbury村举办。2023年,该音乐节于8月24日至27日举行,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DJ和电子音乐艺术家,包括Calvin Harris、David Guetta、Martin Garrix等。2024年,该音乐节迎来了25周年纪念,同样在8月的银行假日周末举办,汇集了250位艺术家,分布在多达12个舞台。
在英国柴郡的Daresbury Estate举办的Creamfields North音乐节上,Martin Audio的音响系统再次成为焦点,为这场为期四天的大型电子音乐节提供了卓越的音频支持。

当周六夜晚的时针悄然滑过 1 点,Steel Yard 便开启了它的高光时刻。场馆顶部那块巨大的视频屏幕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与场内热烈的气氛交相辉映。这里的狂欢一直持续到凌晨 4 点,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而今年,电子音乐界的传奇人物艾瑞克・普莱兹(Eric Prydz)登上舞台,凭借其独树一帜的音景,毫无悬念地成为全场焦点,燃爆整个演出。
作为 22live 公司的总监,保罗・廷明斯(Paul Timmins)全面负责音响系统的安装监督工作,涵盖 Steel Yard 以及 3 号舞台的音响设施。这一任务的承接,不仅是工作的延续,更是他与活动制作公司 LarMac LIVE 长期紧密合作的又一次见证。
廷明斯对 LarMac 公司在音响品质上的严苛要求和高度重视了如指掌。有了这份深刻认知,他迅速在脑海中构思出优化方案:借鉴去年的成功布局经验,从低音炮设计入手,对其进行精心改良,力求打造出更具震撼力的听觉效果。廷明斯表示:“我们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优化细节的机会,只为给观众带来更极致的体验。”



他指出:“奶油田音乐节(Creamfields)与传统摇滚音乐节大相径庭,在整个活动期间,都要求保持高分贝的声压级。这类活动需要强大的听觉冲击,所以我们对低音炮阵列进行了调整,将原本的侧射式布局改为间隔式心形指向阵列,以此增强音效的冲击力。不过我也清楚,这样做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可控性,并且可能导致更多低频声音扩散到场地之外。
反观其他一些户外活动,对声音的可控性以及场地外的噪音管控通常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活动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而且,在奶油田音乐节这种级别的活动中,DJ 们往往也十分关注低音炮的配置情况。尽管噪音传播和场地外的影响依然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现场有 10 个舞台同时运行,所以这是所有相关人员共同肩负的责任。”
在详细阐述设计理念之后,22live 公司迅速展开设备部署工作。现场的主扩声设备布局精巧,在两侧分别由 16 组悬空吊装的 WPL 线性阵列音箱覆盖全场,其下方的地面上,以每组 3 个的规格,整齐地堆叠着 8 组 SXHF 218 超低音音箱,总共 24 个,它们负责为整个场地提供强劲有力的低频支持。
而在距离舞台约 70 米后的延迟塔顶部,为了确保后排观众也能享受到一致的听觉体验,每侧又额外吊装了 2 个 SXHF 218 超低音音箱。同时,每座延迟塔上还分别配置了 8 组来自马丁音响(Martin Audio)的 WPL 音箱,用于弥补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延迟问题,让声音均匀地扩散到场地的各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精心搭建的音响系统,凝聚着系统技术人员山姆・米伦(Sam Millen,去年同样担任此关键职位)与 22live 公司技术总监西蒙・格拉德斯通(Simon Gladstone)的心血,是他们共同设计的成果。

保罗・廷明斯心头一直悬着一件事,那便是要在现有建筑结构的严苛限制下开展工作。特别是今年,需要在舞台下容纳额外一层低音炮,毕竟去年采用的侧射式设计低音炮仅堆叠两层高,而今年的任务显然更为艰巨。“阿科恩(Acorn)结构宛如一座大型机库,内部布置了大量的移动灯光和视频设备,空间十分拥挤。” 他在谈及项目难点时解释道,“一方面,场地存在严格的重量限制,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采用基于地面的低音炮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舞台的整个后部是一块巨型视频屏幕,为了不遮挡观众视线,不破坏整体艺术呈现效果,所有设备实际上都得向外拓展布局。”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22live 团队全力以赴。他们一心想要把间隔式低音炮阵列巧妙地嵌入舞台下方,可舞台前沿的乐池里早已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彩纸炮、烟火装置以及二氧化碳喷射装置,空间极为有限。好在 LarMac LIVE 及其技术制作经理亚历克斯・麦基在整个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配合。经过不懈努力,保罗・廷明斯欣喜地表示:“最终,我们成功挤出了额外 6 到 8 英寸的高度,这刚刚好能够让我们在舞台下方把所有低音炮稳稳地堆叠成三层。”
除了防止声音传出建筑结构外,山姆・米伦还面临着棘手的声学环境问题。廷明斯补充道:“这个空间具有较强的反射性,舞台表面又是银色的,很容易反射声音,所以我们必须借助 DISPLAY 软件里的‘硬性避让’功能,让声音尽量避开侧面,尤其是要避免在后墙形成过多反射。”
在音箱布局方面,团队指定使用 TORUS T1230 音箱来负责近场覆盖。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由于舞台高度有所增加,观众在观看演出时不得不向上仰视,这样一来,舞台前沿放置任何设备都极有可能遮挡住后方的视频画面。” 经过一番思索与尝试,团队最终成功地将四个 TORUS 音箱安置在了乐池的架子上,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进一步完善整个场地的音效布局,团队还选用了 12 个 WPS 音箱作为场内和场外的补声音箱,确保每个角落的观众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听觉体验。
相比之下,位于大帐篷内的 3 号舞台给 22live 团队带来的挑战则小了许多。在这个舞台,团队吊装了两组音箱,每组各 12 个 WPL 音箱,它们高悬于舞台上方,负责将声音均匀地传递到场地各处。在地面上,16 个 SXHF218 低音炮组成了间隔式阵列,每两个一组,整齐地排列成八组,为整个舞台的声音提供了强劲的低频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这次 3 号舞台的音响布置十分顺利,无需额外设置延迟音箱。
在设备驱动方面,两个舞台的所有主被动扩声系统均由马丁音响(Martin Audio)的 iKON 多通道 DSP 功放驱动。其中,常规部分采用单箱分辨率,而钢院舞台的延迟音箱则采用双箱分辨率,以确保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精准还原。
尼克・杰克逊担任两个舞台的工作人员主管,全面协调现场工作。山姆・米伦凭借丰富的经验,担任钢院舞台的系统技术人员,负责把控音响系统的技术细节;尼尔・温特博特姆则在 3 号舞台承担同样的职责,保障该舞台音响系统的稳定运行。


回顾此次活动,保罗・廷明斯满是欣慰地说道:“我觉得我们圆满达成了预先设定的目标。从这次活动的出色成果来看,我们明年暂时不打算对音响系统的设计和布局做出任何改变。只能说,这次活动的声压级效果简直太震撼了!”
评论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