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长虹的研发费用为15亿多元,2008年达到了17亿多。”长虹副总工程师阳丹说,“这个数字占长虹销售收入的5%以上,未来还有增长空间。”
长虹的巨额研发费用投向了哪里?在长虹的创新发展战略路线图上,记者发现了一个专用名词“核高基”。阳丹解释:“就是致力于研发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
要占据竞争的制高点,必须要有市场话语权;要有市场话语权,必须有产品定义权;要有产品定义权,必须掌握核心技术——长虹的创新,就是为“产品定义权”而战。
技术创新:
“中国心”造就“中国芯”
“缺芯少屏”可概括国内彩电产业的现状。占成本60%—80%的显示屏、集中了核心技术的芯片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国内彩电企业的利润被压缩在了极小的空间。
是自主创新,自己闯一条路出来?还是直接购买专利使用权?长虹选择了自主创新:要做百年企业,就必须提前涉足十乃至二十年后行业内的核心技术。
2005年,在美国呆了21年的杨刚博士,应长虹董事长赵勇之约,担任虹微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启动了研发“中国芯”的航程。他是全球第一批研发CDMA芯片的先行者,在国内外拥有40余项个人专利。
2008年10月,长虹数字音视频处理SoC芯片研发成功。SoC芯片的诞生,标志着长虹在研发世界级“中国芯”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有力的一步,揭开了长虹在中国彩电业告别低水平价格战,向价值竞争转型的序幕。短期内,虹微可为长虹提供具有自我特色的核心芯片,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能力。长期来看,则将开拓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方向,大幅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使公司的设计能力从应用层面向上游核心层面扩展,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以虹微电子为主体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以长虹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嵌入式软件设计能力,以长虹创新设计中心为主体的工业设计能力,以长虹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工程技术能力,像四根柱子,牢牢撑起长虹“技术自主创新”平台。
产业创新:
“多路出击”与“垂直整合”
长虹把“产业创新”的重点放在了关键部件上,一个是平板显示屏,一个是压缩机。
在显示屏方面,长虹多路出击。
一是以“修道”的方式,总投资20亿美元,分期建设年产600万片(以42英寸计)的等离子屏生产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所需,还可以为国内其他彩电企业配套。如今一期工程已经达产,形成年产108万片的生产能力。二是以“借道”的方式,通过资本运作,与台湾友达组建合资公司,生产液晶模组。三是以“循道”的方式,投资建设OLED显示屏生产线,率先掌握未来的新型显示技术。目前,长虹是唯一一家同时发展等离子 (PDP)、LCD、OLED显示技术的中国家电厂商。
在压缩机方面,2007年4月,长虹与台湾东元集团在绵阳合资建设空调压缩机生产线,并于2008年底投产;2007年12月,长虹成功竞买华意压缩29.92%的股份,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冰箱压缩机生产企业华意压缩的第一大股东。抓到了压缩机,就抓住了冰箱和空调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使长虹空调,以及长虹旗下美菱冰箱有了可靠的上游关键部件保障,实现了产业的“垂直整 合”,使得长虹的产业链一直延伸到了空调和冰箱的“心脏”。
创新秘诀:
先“修炼”,再“下山”
长虹投资原则有“三个不能省”,其中之一是“研发费用不能省”。
长虹“技术委员会”每年为成员提供经费供其凭喜好作科研,并不要求研究与公司的业务有关。
花钱养这样一批“闲人”值不值?长虹人认为,要成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3C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眼前看似无用的业务,说不定就是未来长虹的“杀手锏”和“取款机”。这个“技术委员会”不是解决眼前问题的,是解决五年、十年以后问题的。
这其中,就有一个“修炼”与“下山”的辩证关系。只有“修炼”得功力超群,一旦“下山”,才能攻城掠池,成就大业。
在长虹内部,研发人员分为技术研发人员和产品开发人员,目前,长虹已经储备了一批技术人才,一段时间内不硬性要求出成果,在研发水平积累到一定时候,技术研发人员和产品开发人员“对接”,才把原有的技术成果应用到产品里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一个新产品,并定义这个产品。
为产品定义权而战,长虹已经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责任编辑:
技术支持:数字音视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