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三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为燕京胜景之一。 什刹海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蒙古灭金在分布景点的宫殿毁于大火,元世必烈决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刹海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体现在: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轴线是紧傍积水潭而选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墙位置是依积水潭东南岸的距离而建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什刹海地区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区内不少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己将该地区列为重点保护的二十五个历史街区之一。此外,在本地区居住着的民少则居住了十几年、几十年,多则数代居住于此,形成了老北京淳朴热情的邻里生活环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对什刹海进行了清淤工作,又在岸边上建立了景区水泥栏杆。1992